相关动态
趣话古代“翻译”
2024-11-10 22:04

在古代,面对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人们并非束手无策,也有“一张巧嘴走天下”的翻译人员。

趣话古代“翻译”

最早的翻译人员,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礼记》如是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寄、象、狄鞮、译”这四种称呼是东南西北各地民间对译者的“花样称谓”。到周朝,翻译从民间登上官方的大舞台,《周礼》中的“象胥”指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

汉朝开始,翻译队伍初具规模。朝廷设立的“大鸿胪”是翻译机构的开端,主要负责翻译工作的官员叫“九译令”,还设有培养和提供翻译人才的学校。到明朝,翻译行业愈发繁荣,手捧《华夷译语》的译者通过考试进入官方翻译队伍,对我国政治、文化、外交等作了很大贡献。

清朝的翻译考试更加正规,翻译科举形成了童、乡、会试三级科考体制。初级翻译考试题目为满、汉书籍概括性互译,不要求逐字逐句;中级考试则指定满、汉文某篇具体文章进行翻译,侧重翻译的逻辑性;高级考试除翻译文章外,还要用外语写一篇文章。三级考试都通过者,可以进入翻译机构上班,类似拥有今天的“从业资格证”。

相比如今,古代的翻译人才可称稀疏,主要服务于国家层面。万一这些人乱翻、伪翻怎么办?古代有法律对翻译人员的职业操守进行约束,而且奖惩分明。惩罚方面,汉简《具律》中有一条说,如果译者伪翻导致对他人量刑错误的,严重者会被处以黥刑。《唐律疏议》中对“译人诈伪”也有严厉处罚,轻则打四十大板,重则蹲大牢。奖励方面,最直接的就是“进官一等”,《宋会要辑稿》中记录了不少译者升官的事迹,如有个叫“韩士廉”的翻译官,因翻译出众,从准备将升为了正将。

要说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玄奘一定榜上有名。他一路西游百余个国家,与其弟子共译出大小乘经论共75部1335卷,著有《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他不仅能将梵文译成汉文,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称得上是我国翻译界“走出去、引进来”的第一人。玄奘对翻译的贡献还体现在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即在将梵文译成汉文时,遇“秘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五种情形不进行意译,而保留其原音进行音译。在翻译技巧上,玄奘首用的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译名假借法等方法,仍被后世沿用至今,意义深远。(戚舟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趣话古代“翻译”】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zleialh.xhstdz.com/quote/68073.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zleial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