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形象构建
2024-11-11 00:10

当前,在国际话语场域以及国际形象塑造方面,中国依旧处于西方国家的摆置当中。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模式的垄断,彻底解决“挨打”“挨饿”“挨骂”三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形象构建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有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

从历史方位来看,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投入日趋增多,但国家话语权提升却相对缓慢,形成中国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话语崛起、话语复兴的“剪刀差”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从跟跑、并跑转变为在一些领域领跑,从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可见,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两个方面,而是处于一体两面的状态。从内容上来看,中国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容展示和理论确认;从思想层面来看,中国话语体系是凝聚共识、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社会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国话语体系。然而在现实中,话语叙述劣势成为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优势没有能够及时地转化为现代性话语优势,甚至出现“中国发展巨人”与“中国话语矮子”二律背反的局势。基于此,扭转话语塌陷、萎缩的局面,建构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就成为塑造与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际形象时值得探索的基本问题之一。

从话语场域来看,扭转国际话语场域的主导权与突破西方传播语境的封锁,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与中国国际形象传播亟待克服的又一矛盾。美国将中美贸易摩擦引向意识形态的论战与话语体系的对抗,把中国看成其“全球竞争对手”乃至“全面对抗对手”,不断抹黑、歪曲、污名化中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6-8月对十四个盟友国的调查显示,这些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显著飙升到历史新高,达到62%-86%的范围。中国国际形象下滑与国际地位、抗疫成就等呈现严重“错位”。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西方国家凭借话语霸权对公众的干预使然。调查显示,国际社会受众借助西方主流媒介对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借助其他国家媒介的占10%,经由中国媒体了解中国的仅占22%。这表明国际社会受众获取中国新闻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主流媒体,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他塑”,而非“自塑”。这样西方主导的话语场域与传播语境加深了中国的真实形象与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的剧烈反差,加强了国际社会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认知偏差。由此可见,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与中国国际形象传播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根本转变目前国际话语场域和全球传播语境,营造和平健康的国际传播环境成为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形象构建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域。

从出场语境来看,国家间话语权力存在互动与博弈,话语建构能力与国家形象传播能力成为本国自我话语和他国话语相互博弈的结果。话语权力既是话语的道义力量,即所谓的说话“有人听”和“愿意听”;也是话语的强制力量,即所谓的说话“让人听”和“必须听”,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和国家强大的主要表征。就此而言,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先头,谁就具有话语权。意识形态灌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压制和引导负向舆情的重要手段,对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新时代以来,很多西方国家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杜撰“巧实力”“锐实力”等新概念来抹黑中国发展理念与成就,把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歪曲为“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亚洲版的马歇尔计划”。他们鼓吹“历史终结论”影射中国,“文明冲突论”直指中国,“大国责任论”捧杀中国,“中国崩溃论”棒杀中国,“非洲殖民论”干扰中国,“中国霸权论”恫吓中国,“中国威胁论”孤立中国,“普世价值论”重塑中国,“价值观外交”围堵中国,“霸权稳定论”遏制中国,“民主和平论”忽悠中国,“南海航行自由论”依然剑指中国。为了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与误读,中国话语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在国际舞台上的“失语”状况。另外,在西方热的吸引下,国内一些学者热衷于将西方理论知识建构和研究范式作为衡量和评价的话语标准,也导致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停滞不前,甚至给中国话语体系蒙上了厚厚的外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因此,通过修炼内功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就成为提升话语建构能力与中国国际形象传播能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第三个基本问题域。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战略举措

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话语世界中,话语主体往往由美国充当,话语内容以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人权宣言等西方意识形态渲染世界整体的文化氛围。这与中国的迅猛发展存在着历史性错位,构建属于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以“自塑”具有“中国味道”的国际形象,将形象塑造权以及道义制高点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战略举措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主动设置话语议题,将中国问题作为支撑话语生长的现实基础。内因是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了解自身,方能成就自身。所谓中国问题,既包括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也包括中国未来的基本走向问题。从概念范畴上来看,中国话语体系的议题主要是围绕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进行的升华凝练,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的发展源于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概念范畴表达的“新”建立在认清当下中国问题、阐释中国问题的研究上,注重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实际情况结合。中国现代化发展与全球现代化发展紧密相连,中国现代性问题与世界现代性问题纠缠叠加,这将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高度相连。中国问题不仅包括中华民族历史形成中的特殊性,还包括国内国际问题交织形成的特殊性,这些中国特有的独特传统、特殊国情、长期影响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构成中国话语发展的原动力。就此而言,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要将话语议题扎根于中国大地,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在改革开放历程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科学制定话语规则,将中国术语作为支撑话语权威的中枢神经。中国术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的集中反映,构成解读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模式、阐释中国道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目前,打造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术语的多语平台以中、英、法、俄、阿、西、日等多语种向全球发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词汇进行权威解读,满足国际社会受众对中国国家发展层面提出的“中国梦”目标追求与全球发展层面构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欲知和应知。进一步结合历时态与共时态双重维度搭建“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三维话语体系格局的动态联动。“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自我塑造话语进程,将中国立场作为穿透话语转换的独特基因。在西方话语中心主义的视角下,构筑了一种西方文化需要的中国国家形象,这种中国形象不是再现中国的地理现实,而是西方文化认同投射出的隐喻性表达。按照历时态顺序梳理,包括《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神秘形象、“西强东弱”背景下的停滞、落后形象、“黄祸论”“威胁论”等极端意识形态化形象。西方中心论话语中的中国形象已经沦为单向度的工具性存在,“捧杀”或“唱衰”中国的论调成为国际话语舞台的“主角”。改变“形象虚无主义”,需要破立结合,打破单一话语主体与西方话语霸权,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塑”为“自塑”。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立场,也就是说,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立场、人类立场。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话语体系应凸显中国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历史维度与全球发展来看,中国话语体系塑造凸显中国立场,要体现国际视野,反映人类发展方向。这是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由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是由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决定的”。应当明确,中国话语不谋求话语霸权,立足于以交流的方式来寻求最大公约数,增强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视野中的认同程度。

深度提供话语内容,将中国价值作为彰显民族自信的核心范畴。当前中国价值体系的内容定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价值话语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血脉,又具有现代性的价值意蕴,双方相互交融,共同汇入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中华传统文明基因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底蕴基础上,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出中国话语体系内容构建独特的中国视角、兼收并蓄与广泛包容性,同时秉承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开展与国际话语的深度合作,共同回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新时代重大课题,从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准确辨别话语真伪,将中国理论作为支撑话语传播的引领标准。西方话语霸权将欧美国家塑造成“自由民主”的灯塔国形象,成为丈量世界真理以及他国发展的标尺,而这种符号形象又将影响世界民众的主观印象,致使欧美掌握着世界各国的形象塑造权,也占领着道义的制高点。在这种国际形象传播的构境中,被西方无故抹黑的中国形象将否定中国贡献,也使中国无法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究其原因,“西方话语背靠强大的硬实力,通过‘温情脉脉’的体面方式,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化为唯一合法、合情、合理的东西,化为普遍有效的标准,挤压其他话语的生存空间,占领其他话语的传统地盘,这好似霸权主义的当代表现形式”。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还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话语理论体系构建仍然任重道远。“大”主要体现在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等在世界上都排在前列;“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强起来,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话语中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利于推动世界更好发展。

通过话语体系创新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间基于社会互动而构成的一种相互认同关系,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他国通过交往互动而被对象国赋予的一种身份表达、折射。国家形象具有建构性、主体间性、集合性、可塑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良好的国际形象不仅能凭借其说服力和感召力获得更多来自他国的自觉认同,使国际社会受众自觉抵制不良媒体的故意抹黑,从而巩固、提升该国的国际话语权,而且还能够对国家自身的话语体系产生反哺影响,更加完善自身的国家制度,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凝练好自身独特的核心价值,巩固好自身立基的话语理论,进一步促进国家话语体系的说服力与感召力。

通过“大国形象”回溯与重构中国故事。建构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外交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首要问题是“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形象”。中国应向世界展现最为真实的、鲜明的、立体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四个“大国形象”是对中国故事的凝练概括,维护好四个“大国形象”也必将对中国故事进行历史性的回溯与现代性的重构,使中国故事更具民族性的同时也更有世界性的特征,使中国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相互衔接。

维护好“大国形象”,也要“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为此,一要使多元发展的文化氛围伴随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及话语体系的构建而登上世界舞台。塑造四个“大国形象”,必然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嘹亮的中国声音,凸显中国“强而不霸”的形象。二要从中国的历史发展巨变中构建中国话语来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来越清晰。三要挖掘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自强等体现时代精神的丰厚内容,更需要国家层面精准的顶层设计,创新对外传播途径。随着大众媒体的形式日渐丰富,当今涌现出许多新型的、现代化多元媒体模式,需要结合不同国家的受众认知习惯与偏好,采取广大受众都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力图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呈现得更加丰满和全面,塑造鲜明、立体、全面的中国国际形象。

通过话语符号塑造与阐释中国国际形象。通过中国故事向外展示中国真实的大国形象,在国际大众媒介互动之上构建身份认同,这是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过程。抽象的话语符号的搭建与真实的中国故事一同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必将会对中国的良好形象、中国话语的阐释和构建产生影响。话语符号塑造观念世界,构筑话语权威,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传媒领域对中国话语的再阐释能力,使国际社会能够听到中国声音,听懂中国故事,认清中国话语符号不仅是交流工具和中介,更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中国在建构自身的媒介形象时,要注意以何种方式对中国话语符号进行阐释与构建,使中国话语符号能够以合适的面貌面向世界,融入人心。

中国需要创立中国特色的话语符号,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塑造。跨越国家间文化差异与话语鸿沟,清楚交流什么以及如何交流。兼容性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做好中国国际形象传播的关键点,中国需要在国际对话中跨越中国式思维定式,用国际社会所能接受的理解、包容、认可的话语符号来做到潜移默化的传播,使用怎样的话语来概述,传播怎样的理念,以及合适的传播时间和地点都是需要中国在塑造国际形象时探究和思索的角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时应注意转变思维模式、语调及表达方式,并在话语建构过程中避免自说自话等误区。很多学者在对中国话语体系进行研究时,只注重形式而缺少实质内容,机械照搬当前的一些话语模式和逻辑框架对中国问题进行解读,不具备现实意义。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的话语体系。在构建话语体系时,应当明确各种话语体系的概念,相应的适用范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加强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构建全要素、全方位的话语体系。不仅如此,在建构话语体系时,应该实现话语体系的大众化。中国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新概念、或是新范畴应该是明确的,但最终的目的要让人民群众能够掌握它、认识它。因此,在构建话语体系时,在表达方式上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把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人们易于理解、掌握的话语。

借助数字场域重塑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以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为基底,构建抽象的话语符号为手段,最终目的是要让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社会受众的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打造良好的公众认知形象。西方话语霸权的最终影响就是让国际民众追随其价值标准来对各国的国际贡献作出评价,依靠自我塑造的国际意见来掠取自己的国际利益。因此,公众对国家的国际形象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意味着中国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的同时,也意味着自我话语权在国际上的确立。“中国自己的事,别人说不如自己说;世界感兴趣的事,被动说不如主动说;比较急迫的事,以后说不如现在说;有重大影响的事,说一次不如经常说”。⑪因此,如何确立以及保持良好的公众主观印象涉及中国形象传播的渠道及方式问题,精准对接国际社会受众,准确评估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是公众对中国话语方式认知的实时性要求。

随着媒介技术更新迭代,新媒体给中国国际形象传播带来机遇,形成中国话语与国际形象多元传播和整体参与模式。技术赋权打破了传播中心与边缘的差异性,新媒体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连通性,最大化地发挥了以数据为核心的多样态新型国际传播媒介矩阵的作用,展示了新型国际形象传播格局优势与世界图景。基于智能媒体大数据,促进跨文化视域中话语内容、话语符号、国际形象精准推送,充分利用符号媒介,以效果为导向,创新话语体系建设,正确解读中国声音,呈现中国与国际社会建立和谐文明、和合共生的新型国家间关系,充分展现中国致力于人类和平事业的大国理想和世界图景,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呈现给国际社会受众和谐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国际话语权与国际形象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具体表现,其背后的话语实践与话语权博弈是实现二者双重提升的关键切入点。强大的国际话语权能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发展路径,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国家形象的展现、诠释和传播不受其他国家或利益机构的干预,呈现最本真的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凭借其说服力和感召力获得更多来自他国的自觉认同,从而巩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从新时代使命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与中国国际形象传播承载着更为复杂的现代性使命。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创新中国国际形象传播,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舞台的“定音锤”和“压舱石”。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形象构建】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zleialh.xhstdz.com/quote/74542.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zleial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