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同一个指数,在不同平台看到的估值不一样
比如沪深300
在蛋卷上PE是13.16倍,PE百分位是67.64%
而天天基金上显示PE13.16倍,PE百分位是58.3%
而我的数据,沪深300的PE却是12.45倍,PE百分位是42.29%
为什么同样是沪深300指数,都是PE和PE百分位,显示的估值却不一样呢?
首先要知道,指数的成份股是哪些,上市公司的市值,还有净利润,都是公开数据。
不管哪个平台,只要统计口径相同,算出来的数据必然是相同的。
之所以会存在差异,本质原因是因为统计的口径不一样。
什么叫统计口径不一样呢?举一个例子,比如小明的工资
1. 小明每个月税前收入1万。
2. 小明每个月税后收入8000元。
3. 小明这个月有5000元奖金,本月税后收入1.3万。
4. 小明这个月工资中有1000元是私下给渠道的回扣,实际收入是1.2万。
因为口径不同,是税前还是税后,含不含奖金,扣不扣除回扣,最终得到的工资就不一样
但1234,都是小明的工资。估值也是同理,同一个PE,因为口径不同,算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
不同平台的估值不同,原因就是统计口径的差异。
先说下百分位,这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相应的累计百分位,则某一百分位所对应数据的值就称为这一百分位的百分位数。
更通俗的理解,小明在一次考试中得了60分。而这次考试很难,有70%的同学不及格。那么小明的分数高于70%的同学,也就是处于70%的百分位。
对于PE百分位来说,就是把历史所有的PE,按照从小到大排序。当前的PE高于历史上多少的PE,就是百分位多少。
如果PE百分位是100%,就代表了高于历史上所有时间,处于PE最高点。
如果PE百分位是100%,就代表了高于历史上所有时间,处于PE最低点。
其实沪深300指数,并不是一个有很长历史的指数,成立于2005年,至今一共就只经历两轮的大牛市,并不算多。
我们可以看到,2006-2007年全面牛市,以及2009年的小牛市,沪深300的估值是远远超过当前估值的。
而2015年牛市,本质上是小盘股牛市,沪深300的估值提升并不大。
所以在计算PE百分位时,有没有包含到2007年牛市的估值,对百分位结果的影响就会很大。
如果是从最早的PE数据(2015年4月起)开始统计,PE百分位为42.15%
如果是从10年前(2011年12月6日)开始统计,PE百分位为65.72%,这里已经不考虑2007年大牛市的影响了。
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为:PE = 市值 / 净利润
当净利润为0或者为负值时,市盈率指标就已经失去参考意义了,对于亏损的公司,一般不会参考PE作为估值指标。
而指数都是包含很多公司的,沪深300就有300家上市公司,不可能保证这300家公司都是盈利的,很可能某些公司是亏损的。
是否包含亏损股,也是很多平台估值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如果包含亏损股,PE的波动更剧烈。如果剔除亏损股,PE的波动更平缓。
比如2019年12月31日,包含和剔除亏损股的PE分别是12.52倍和12.38倍,相差很小
但近两年因为疫情,有不少上市公司亏损。
在上周五(2021年12月6日),包含和剔除亏损股的PE分别是13.16倍和12.43倍,PE的相差就很大了
因为PE数值的改变,是否包含亏损股,也会使得PE百分位出现变化。
有这么多不同的估值口径,应该用哪个更准确呢?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哪个更准确,而是要保持相同口径去对比。
像蛋卷基金,过去PE是剔除亏损股的,在2019年6月又修改口径,改成了包含亏损股。
像天天基金的PE百分位数据是从2014年12月8日起开始计算的
而我的数据是剔除了亏损股,并从2005年4月开始计算的百分位。
根据每个人对投资对估值的理解,哪个口径更合理,可能看法并不一样,没有最优解。
但平时使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相同口径和相同口径对比,基于同一口径去理解市场的估值。
不同口径的估值数据,互相串着看,反而有可能让你对估值高低的理解混乱。
注意: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根据个人投资策略进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