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入殓师:我不害怕尸体,我害怕的是他们……
2024-12-09 09:43
入殓师:我不害怕尸体,我害怕的是他们…… 害怕

有一种职业

叫“入殓师”

10年前,有一部名叫《入殓师》的日本电影一举斩获了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国际知名奖项。

就如它的名字,这部电影描述的是至今也没能完全取得人们认可的职业“入殓师”的日常。

原本在乐团工作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突遭乐团解散,失业外加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使小林大悟和妻子一起搬到了乡下的老屋。

待业在家的小林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广告,误以为是旅行公司招聘的他前去面试,社长佐佐木生荣二话不说就聘用了他,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小林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工作!

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从此开始了自己作为入殓师的职业生涯。

怕妻子不能接受,小林骗妻子说自己是在婚庆公司工作。

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先做了一回模特,在社长录制的推广业务DVD中扮演尸体。

而正式接触的第一位往生者就是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死去后足足两周才被人发现。小林当场就呕吐了起来,下班后洗了一个细致到鼻孔的澡,却仍旧摆脱不掉接触尸体的心理阴影。

可渐渐的小林开始理解入殓师存在的意义,并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敬畏和归属感。

但这个职业终究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他从事入殓师的事在家乡传开后,所有人都对他避之不及,最好的朋友劝他找个“正经事”干。

死者家属说他们是在“靠死人吃饭。”

连妻子也因无法理解他的工作而回了娘家。

小林一度想要放弃,但随着送走的人越来越多,小林渐渐明白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

死亡从来都是神圣的。往生之后,有的人被不舍告别,有的人终于获得了谅解,有的人则带走了亲人最大的遗憾和懊悔。

而无论是谁,无论他生前做过什么,小林都用自己温暖的双手为他送别。因为生命,无论是鲜活的还是已经逝去的,都应给予同样的尊重和敬畏。

所幸,妻子在观看了小林工作的真实过程后,被这神圣的仪式所打动,开始理解小林。

入殓师:被需要,被忌讳

以上是电影《入殓师》的剧情,而走下荧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事着大众所避讳的行业,承受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压力和来自外界的误解。

因为死亡不可预测,生老病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入殓师需要24时小时待命,忙的时候,一天之内就要为20几具遗体化妆。

他们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遗体入库登记、信息录入、冷藏防腐、擦洗换衣、化妆等。

而当遇到比较特殊的遗体时,他们还要为遗体进行断肢修复、头面部创伤恢复、法医解剖痕迹处理甚至是遗体局部或大面积重塑等严重的创伤恢复。这是十分需要技术、耐心和体力的工作,有时处理完一具遗体就好花上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不亚于一场高难度的手术。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心理障碍是更难克服的困难,毕竟整日和逝者待在一起需要巨大的勇气。有从业时间较长的入殓师调侃说自己可以半夜躺在冰柜里和遗体一起睡觉,可这样的胆量又是经过多少次的恐惧所累计出来的?

更不要说去处理那些非正常死亡的逝者,交通事故、火灾、爆炸……面对一具具支离破碎的遗体,再坚强的人也会不寒而栗。

来自浙江的入殓师小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为一位在检查搅拌机故障时,因同事误开机器而死亡的逝者“整容”,小徐说那是他见过最惨的一具遗体,“遗体已经完全没有人样,不单是血肉分离,连骨头都碎成无数小块”。

他们四个入殓师熬了一个通宵,照着逝者生前的照片,把遗体的骨架、皮毛、肌肉一点点拼出来,最后恢复到了七八分像。之后,这四个年轻人反胃了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然而当家属哭着感谢他们时,他们又觉得一切都很值得,他们的职责就是让所有逝者都走得有尊严。

可他们体面的送走别人,别人却觉得他们不体面。

逢年过节串亲戚时从不敢提自己的工作,从不主动参加别人的婚礼和生日宴会, 一旦被周围的人知道自己从事殡葬行业,对方立马缄口不言、敬而远之,有的人甚至会当面投来异样的目光。

在电影《入殓师》中小林的妻子虽然在一开始不理解小林,最后却还是接受丈夫作为入殓师的身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远没有这么美好,90后入殓师小刘的父亲就曾多次以断绝关系来威胁小刘辞职。

亲人尚且如此,陌生人就更不用提,入殓师冯磊说即使是在拥挤的公交车或轻轨上,旁边的人听到他联系火化等殡葬事宜都会和他保持距离,还有人因此给他让座。

由于工作的关系,社交圈变窄,不少入殓师都是宅男宅女,出门也一般和同事一起。结婚也成为了入殓师人生中的一大难题,上一秒还表示有好感的相亲对象,在得知自己工作的下一秒就变脸,因此,在殡葬业,同行结婚的比率比其他行业高很多。

在我国,入殓师被需要,却也被忌讳。

和性教育同等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但与其说我们忌讳的是入殓师,不如说我们忌讳的是死亡。

在中国,死亡是一向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死”字更是一个不能轻易提起的字眼,《汉语委婉语词典》中,就收录了如宾天、大讳、薨、地下修文、归天见背等481种对死亡的委婉表达,而由于与“死”同音,数字“四”也为人所避讳。

当家里有亲人去世时,年幼不懂事的孩子总是会被家长哄骗说“XX只是睡着了”或者“XX去很远的地方了”等等。大人们总以为把孩子和死亡进行“隔离”是对孩子的保护,可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有的孩子会在懵懂时错过和亲人最后的告别,长大后懊悔不已。

有的孩子会因为大人们的避而不谈而对死亡产生疑惑、恐惧,错误的认知。

而更多的人更是终其一生都无法为死亡做好准备。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为了帮助人们正确的看待死亡,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对该问题的研究,John C.Gebhart于1928年发表一篇的关于丧礼和殡仪馆评论文章开启了死亡教育的先声,1963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开设全美第一门死亡教育大学。

随后,死亡教育影响不断扩大,受到了各级学校、社会及有关专业领域的接受和重视,现在,“死亡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已在美国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

受美国的死亡教育理念影响,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在20世纪60年代发起了“死亡觉醒运动”,日本也在7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课题。

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癌症、事故等因素,死亡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2016年中国死亡人口为977万,2017年为986万,每一天,死亡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因此,在这个时代,死亡教育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死亡、认识死亡;

·帮助人们学会面对自己和亲友的死亡;

·帮助人们了解关于临终关怀、丧葬仪式等事宜,给予死亡应有的尊严;

·帮助人们确立有关死亡的社会、伦理价值取向;

·预防不合理性自杀。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死亡教育却是“未知死,焉知生”。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意义,我们才能无悔的度过这一生。

小时候父母都是怎么跟你形容死亡的?

快来留言告诉时间君吧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入殓师:我不害怕尸体,我害怕的是他们……】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zleialh.xhstdz.com/quote/83794.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zleial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