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料库
语料库是遵循一定的语言学原则,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电子文本库。现代意义上的语料库包含以下两个特性: 一是语料库中所收录的应是在语言使用中真实出现过, 对于其研究目标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二是语料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语料进行编码、存储、标注和加工,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提取和整理数据,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提供基础。现代意义上的语料库从上个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建设及相关技术发展十分迅速。70 年代以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语料库语种主要集中在英语,相关建设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英、美、挪威等少数国家的学术和出版机构,语料库主要是用于语言研究和辞书编纂。如今, 很多国家的学术机构和相关企业机构都在进行语料库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开发, 其他语种的大规模语料库也已经不足为奇。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60 年代百万词级的语料库尚不多见, 而如今规模过亿的语料库也已屡见不鲜。语料库不但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加工程度也越来越深。除了词类标注语料库外,还出现了句法结构和语义角色标注的语料库, 如美国宾州大学树库和命题库,Wmatrix 平台还可以对语料库进行语义标注。
语料库发展到今天已经被应用到了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真所谓无所不在。语言学的各大理论纷纷把语料库看作其例据(例子作为语言学证据)的来源。语料库在语言研究各领域的应用被称为应用语料库语言学,由此也诞生了很多交叉学科,比如语料库与翻译学结合被称为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与文学或文体学结合被称为语料库文体学, 语料库还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对比研究、语言教学与学习、词典编纂、语言的各种变体研究等领域。语料库不仅被应用于英语研究,还被应用于汉语、日语等众多语种的研究。目前国内借助于语料库的研究方兴未艾,利用这一新手段已经产生出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外国语言文学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二级学科。本学科20 世纪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迅猛,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知识体系日臻完善,其研究领域目前主要包括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言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翻译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该学科在“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基础性学术研究,加强应用研究,促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可见,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三、语料库在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培养中的应用
1.意义及具体举措
语料库语言学是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下的一门特色学科。“语料库在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这个课题是在“十三五”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把语料库应用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培养,可以充分发挥该校语料库语言学科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利用这支实力较强、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通过语料库这一新兴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影响相近的二级学科,加深和拓展研究领域,逐步凝练该校外国语言文学以语料库语言学为特色的学科方向,增强学科实力,促进学科的学术发展,从而综合推动该学科点硕士生的教育发展。同时,该研究也是在理论上探讨该校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的一次尝试。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点下面二级学科的诸多方向都可以运用语料库来做研究。比如,英语语言文学下面的文学翻译研究、英语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研究; 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下面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下面的日本文学研究、日本研究等学科领域。目前有些导师和学生对于语料库不太了解, 所以有必要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充分了解语料库的用途和优势, 以便在未来的硕士教育中可以多一项研究方法的选择。这样可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在一些传统领域内的科学研究中引入量化研究、实证研究这些新兴元素,从而和传统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研究, 用多种方式来验证科学研究的成果。
把语料库拓展应用于二级学科各个方向的硕士培养,可以通过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增设“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课程,为硕士生导师(包括未来导师)开展“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系列讲座以及不定时指导等方式来进行,讲座应围绕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语料库在语言研究各领域中的应用;二是语料库数据提取;三是语料库数据定量分析。在讲座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清楚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可以用于语言研究的哪些方面, 可以怎么样来使用,需要克服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借助国际顶级期刊刊载的最新最合适的案例研究来进行讲解。让大家了解国际上的前沿动态,了解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别人都在怎么样使用语料库这个工具来进行研究。通过专业方面系统的讲解和技术方面的全力支持可以让大家对语料库语言学有个全新的认识, 对语料库在自己所熟悉领域的应用也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老师和学生在了解之后才会愿意走出传统的圈子,进军学科结合的领域。通过增设课程和专题讲座可以使大家很快了解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学会怎样建库、提取和分析语料库数据,怎么样使用语料库来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师生发表文章的质量和数量。通过增设课程还可以塑造良好的语料库语言学学术氛围, 加强这方面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逐步凝练学科方向,从而建设以语料库研究为特色的学科,培养学科交叉和跨界的融合人才,提高该学科硕士生及其导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 提升学校一级学科点的竞争力。
2.应用领域
(1)语料库与语言学
语料库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变体、词典编撰、外语学习、二语习得、机助语言教学、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研究领域。天津科技大学在语料库语言学学科方面发展较早,早在2009 年就已经成立“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心”,到目前为止拥有团队成员10 人。该学科具有较集中的研究方向,科研梯队构建合理,整体研究实力较强。由于该校在语料库研究方面有较深厚的基础,自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在硕士论文的撰写和文章发表方面都展现出其强烈的“语料库”特色,比如,《性别对英语政治演讲中情态动词使用的影响——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高频词good 的类联接及搭配探析》[5]《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高级英语学习者TEM-8 写作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研究》《中外大报“中日关系”社论的批评话语分析》《“中国英语” 变体研究———基于社论语料库的句子层面特征分析》《中美博物馆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分别是语料库在话语分析、词汇学习、英语写作等领域的应用。
(2)语料库与翻译学
20 世纪50 年代, 翻译研究由规定性向描写性的转变,促使了描写翻译学的产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就是在这种转变的基础上诞生的。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翻译研究的融合产生了语料库翻译学, 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在翻译研究注重描写和实证的大趋势下,语料库翻译学的诞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凭借其优势,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现在学界普遍认同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可靠的研究范式。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培养的过程中也为语料库翻译学学科的发展献出了一份力量。例如,《〈狼图腾〉英文译本翻译特征之考察———一项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基于语料库的〈诗经〉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考察———以“国风”为例》《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古典诗词译本中的翻译共性研究———以〈诗经〉英译本为案例》《书法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的术语翻译问题———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等等。这些翻译研究均由硕士生借助翻译语料库或可比语料库来完成的。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在这方面仍大有可为。
(3)语料库与文学
在文学研究中,语料库作为一种经验的方法,可提供大量文学文本材料, 帮助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生应用语料库技术手段,提取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结论是基于大量实证数据得出的,是可以反复验证的。通过对由文学作品组成的语料库的检视, 可以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创作意图和作者特有的文体风格。从文体风格这一角度出发,语料库还可用于文学赏析和文艺评论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及语料库分析工具对文学作品进行文体风格的研究, 比如通过分析词汇层面的词频、关键词(keyword)、词汇分布,词丛(key cluster)层面的词丛,句法层面的句式结构,以及语篇层面的文本衔接手段等等,可以发现许多潜藏在这些语言模式中的信息, 而这些发现只有依靠语料库语言学手段才能获得, 是以往依赖文本细读等传统文学研究方法所无法做到的。天津科技大学在语料库文体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英国哥特式小说中的词丛———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学研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特点的语料库文体学研究》《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语料库文体学研究》《乔治·艾略特小说的语料库文体学研究》等等,以上研究分别就单个作者的文体风格或某一类小说,比如哥特式小说的文体风格进行了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于将来向纵深拓展。
三、 结论
本文主要以天津科技大学这一包含“语料库语言学特色学科”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点为例,探讨了语料库方法在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培养中的应用。这种注重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大部分研究都以文本为主,在该学科内部加深和拓展应用语料库的研究领域是可行的。语料库这一新型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可以为其硕士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有助于其科研和实践能力多元化的培养。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新方法、新技术与传统研究模式的契合,注意研究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结合,探索一条合适的培养思路。
(本文选自《中国轻工教育》2017年第二期 作者:张瑞华,张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