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八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带领观众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读《茶经》,感悟陆羽“精行俭德”的传奇一生。
陆羽,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编写了《茶经》,发明了茶具、茶道、茶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
《茶经》虽篇篇说茶论茶,字里行间却无不渗透着陆子深邃的哲思——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激荡、盘错与回互,如精行俭德、守中务远、崇尚自然等。
今年是陆羽诞辰1290周年,本次我们将推出系列文章探讨陆羽从“好茶”到“好人”的智慧,追寻书中闪耀的智慧灵光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茶经》既是一部茶学开山巨作,也是一部关于“好茶”与“好人”的智慧之书。一部七千余言的《茶经》,共分为十个部分,虽篇篇说茶论茶,字里行间却无不渗透着陆子深邃的哲思——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激荡、盘错与回互,如精行俭德、守中务远、崇尚自然等。书中闪耀这些的智慧灵光在当代依然不失现实意义。
《茶经》中的传统智慧
修身
陆子在《茶经》首篇《一之源》讲到茶的保健功效时,就鲜明地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虽是“荡昏寐”之佳饮,但它性味极为寒凉,最适合“精行俭德”的人饮用。
“精行俭德”四字含义闳深,它是整部《茶经》的灵魂所在,也是陆子茶道思想的精髓所在。调“行”与“德”,是陆子对自身及饮茶者提出的修身养性之要求。
不同版本的陆羽《茶经》(摄于湖州陆羽茶文化博物馆)
然而,陆子似乎更注重“俭”,他在《五之煮》又说:“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这里的“俭”是指茶的自然属性,不宜放太多水,水太多滋味就会寡淡。从字面上看,陆子是在讲煮茶应注意一定茶水比,但他欲借茶之“俭”喻人之“俭”,从而呼应了前文的“精行俭德”。
此外,《四之器》中所列举的二十五种煮、饮茶器,基本是铜、铁、瓷、竹、木等普通材质,而非珠光宝气的金银器,这也体现出了陆子“尚俭”的思想。以碾为例,“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而法门寺出土的宫廷茶具中也有碾,但它的材质却是侈丽奢华的鎏金。
黄金碾畔绿尘飞(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黄金茶碾)
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中国士大夫毕生追求的人生目标。修身是完善个人自身修养的最基本要求,而治国、平天下是终极目标。
陆子虽自谓是“不知何许人”、被楚人谓为“今之接舆”的狂士,但他却没有真正、完全地逃名出世。暂且撇开他与士大夫、名流常常谈讌酬和不说,他在“风炉”的设计上就毫不隐晦地流露出了“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
在三足风炉的一足上刻上“圣唐灭胡明年铸”,并在三足之间开三个窗,分别写上“伊公”、“羹陆”、“氏茶”等古文书,组合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圣唐灭胡明年铸” 指的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这一史实,“圣唐灭胡”四字涌动着陆子壮怀激烈的豪情,而他也是这场政治激变的亲历者之一。
756年,随着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玄宗逃往西蜀,百姓流离失所,时年24岁的他蒿目时艰,黍离麦秀之悲油然而生,愤作《四悲诗》。后来,刘展在江淮地区造反,他属文《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这分明是一个爱国文人的形象!“伊公羹”指的是中国第一贤相——伊尹,他奴隶出身,却乐尧舜之道,因擅长烹调汤羹食物而受商汤的重用,并辅其取得天下,后世便将宰相理政称为“和羹调鼎”。
陆子有意把自己的茶和“伊公羹”相提并论,表明烹茶如调羹,茶道亦如王道,而且他与伊尹一样,都是出身卑微,寄寓了他辅佐君王、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五之煮》提到“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四之器》也提到贮盐花用的“鹾簋”,表明唐人煮茶要加盐调味,而盐在古人眼中不只是调味品,还指辅国的贤才,《尚书·商书·说命》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引申开来,盐亦有调和、和谐之意。
此外,风炉的其它两足分别刻上“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亦是这一愿望的体现。坎、巽、离分别代表水、风、火,水在上,风在下,火在中,煮茶是水、风、火协同作用的过程,而饮茶能助人体五行调和,因循有序,消祛百病。治国如烹小鲜,亦如烹茶,寓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丰满理想于茶道之中,寓意隽永。
在茶器还未最终成型并“成熟”地为茶所用时,也曾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与食器酒器混用的“洪荒时期”(辽·张恭诱墓壁画《煮汤图》)
中和
还是《四之器》。陆子在谈到“鍑”时说:“鍑以生铁为之……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正令”、“务远”、“守中”是对耳、缘、脐等鍑的构件规格之功用所作的解释。
鍑作为煮茶用器,它关系到茶汤品质的好坏,而“方耳、广缘、长脐”正是为了煮出好茶汤而设计,尤其是“长脐”,它能保证水在鍑正中央沸腾,从而使茶末易上扬,令茶汤滋味淳美。这一设计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的核心——中和。
“中和”一词出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就是不偏不倚、不愠不火、执两端以取其中、和异质而成新质。
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茶鍑
这一思想还体现在炙茶、煮茶、择水、饮茶方法中。例如炙茶,“慎勿于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其火用炭,次用劲薪”,用炭火慢焙,使茶受热均匀。又如择水,“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瀑涌湍漱”和“澄浸不泄”之水都不能用。
再如,煮茶时水有“三沸”,陆子取第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时“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从滋味上分辨茶、槚与荈时也体现了“中和”思想:“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自然
陆子对自然之崇尚,在《茶经》中可谓是俯拾皆是。例如,《一之源》中对茶树生物学的描述:“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他运用了多种植物来形容茶树各个部位的形态,给人产生直观的印象,即便不见真貌,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茶树的大致模样。
元·钱选《卢仝煎茶图》
又如,他对老嫩度不同的茶、厚薄不一的沫饽之描述,活色生香,通过运用大量的比喻来惟妙惟肖地描绘茶和沫饽的万状形态,汪洋恣肆,极尽描摹状物之能事,观察之细致入微、言语之生动活泼,足见其审美与文字功力,若将其视为短赋来读亦无不可。
再如,他认为野生茶比人工栽植的茶要好:“野者上,园者次”;他反对在茶汤中加入葱、姜等气味浓烈的佐料,认为这些会破坏茶天然之味,并将这类茶汤斥为“沟渠间弃水”。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除此以外,陆子还把天地当作了一张广袤无垠的茶席,让源于自然的茶重返自然,并用茶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起一种和谐的联系。他在《九之略》中列举了几种可以省略去部分采制茶用具、煮饮茶器的场合,如野寺山园、松间石上、瞰泉临涧、援藟跻嵒、引絙入洞等,这些皆是在将人与茶置于大自然之中,使人在山水之间感受一盌茶的真味。
法度
从《七之事》中记载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中唐以前,饮茶是较颇为随意性的,只讲究它解渴、祛病、养生等实用性,而《茶经》的问世,标示着真正意义上的茶道才正式形成。陆子对饮茶制定出了一些的程式与法度,并初步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唐代茶道美学体系与思想体系,这些对寺院行茶的仪轨清规及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他对一些煮、饮茶器的采制、规格、形制及设计均作了详细的规定,如贮藏罗末的罗合,“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第二,他根据不同情况下的行茶方法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其第一者为隽永……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盌,次之第四第五盌,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盌。(盌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再有,“夫珍鲜馥烈者,其盌数三;次之者,盌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盌,至七行五盌。若六人已下,不约盌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第三,他对茶常遇到的九种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茶有九难……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第四,他对不同情况下可俭省的茶具茶器做了细致的规定。但是,他在论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的情况时,却认为“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这足见他对规范使用茶器的重视,并将其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茶经》思想智慧
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陆子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过去了1200多年,他的思想智慧并没有因年湮代远而黯淡,而是历久弥新,尤其是在中国茶欲圆复兴梦的当代更具现实意义。
把茶喝好,先把人做好
“精行俭德”是《茶经》思想智慧中最熠熠生辉的闪光点,亦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所在。这一思想是陆子对饮茶者提出的道德准则,即要把茶喝好,要先把人做好。
行之“精”,要求饮茶者既要注重操行,又要精诚专一,以高尚的人格操守来品味一杯茶,并以一丝不苟、心无旁骛的精神来精研茶道茗理。
在当代,德之“俭”的内涵就更加宽泛了。不仅是饮茶者要俭约朴素,茶也要“俭”,如物廉价美而非一味追求高价,合理包装而非过度包装。
延伸开来,茶器、茶事活动、茶艺表演亦是如此。茶器茶具不一定要名贵稀缺,不一定要雕缋满眼,而是要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茶博会、茶文化节应注重实效,而非一味地追求炫目奢华,铺张浪费。
茶艺不是花拳绣腿,更不是通过比基尼、T台秀、劲歌热舞甚至近乎恶俗的表演等“花招”来博取眼球,而是要通过娴熟的技艺与优美的动作来展现茶之美与境之美,从感官的品饮上升到精神的品饮。
生态茶与心灵安顿
陆子口吐珠玑,以诗意的语言与叙事风格,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千年前茶之色、茶之形、茶之香、茶之味、茶之情与茶之韵,使我们的心灵接受了一场茶道美学的洗礼。《茶经》最能打动我们的是天真自然,这种感觉源于茶、水、具、器,还有陆子那颗真淳质朴的心灵。
方成画、萧劳题字之水墨漫画《陆羽夜写茶经图》
当代,中国茶业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与日俱增,而茶叶安全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残问题频频被曝,不断地挑动着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如何打造安全、生态、健康的茶成为当代中国茶业的首要命题。
反观历史,陆子的思想智慧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念与方法,即“法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就要求茶从栽植到制作都要遵循自然规则,因势利导,而非一味为了追求产量、减少病虫害而喷施化肥和农药,导致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茶、有机茶便是这一思想的运用与实践。
《九之略》中流露出了陆子的林泉之志,亦是他一颗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把茶和人置于广阔的自然中,或松间石上,或林边泉畔,洗净尘心,回归宁静。这种悠然自然的心态,在“压力山大”的当代更是值得提倡,借一杯清茶来摒去浮躁,抚慰心灵,安顿心灵。
上:位于苕溪之滨的青塘别业,是陆羽著《茶经》的所在地
下:青塘别业后面纪念陆羽的桑苎亭,“桑苎翁”是陆羽的号
华茶复兴
从“圣唐灭胡”到“伊公羹,陆氏茶”,风炉上镌刻的一个个铿锵有力的文字,是陆子胸膛中激烈跳动的、匡时救世之心,喷涌着蓬勃向上的热情。这种热情也正是当代中国茶实现复兴梦所需要的。
当前,中国茶产业发展虽日新月异,品牌建设亦初见端倪,但仍然无法回避一个尴尬的现状:有世界名茶,无国际名牌。同时,随着立顿、星巴克、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加快进军中国茶叶市场的脚步,中国茶业品牌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认清自身的优劣势,提升品牌竞争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呢?相信,这是当代中国茶界亟待攻坚的共同课题。因此,自信的树立就显得至关重要。
“圣唐灭胡”反映出的正是一种民族的自信,它对当代中国茶复兴梦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不仅是中国茶要夺回“世界第一”之桂冠,而且是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回归与提升,更是要实现以茶为载体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的再次输出与传播。
陆羽墓前的茶树,发了新芽
也许,领悟《茶经》思想智慧,传承陆子茶道精神,做好茶、做好人、做好茶人就是我们对陆羽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