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广告  设备  账号  程序  中国      魅力  十大  关键词 

警惕!网红主播意外身亡,又是这个原因→

   日期:2024-12-12     作者:cu4kj    caijiyuan  
核心提示:11月28日,一名自称是某网络博主的女儿发帖称,父亲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直播,疑在车内用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不幸离世。当

11月28日,一名自称是某网络博主的女儿发帖称,父亲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直播,疑在车内用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不幸离世。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称,该主播去世原因是在车内加热取暖导致中毒。

警惕!网红主播意外身亡,又是这个原因→


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是内蒙古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历史记载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8摄氏度,被誉为“中国冷极”。11月8日,内蒙古根河森林公安局曾发布“开展安全教育,增强户外直播人员安防意识”的通知。


▲直播基地


天气日渐寒冷

居民使用煤炉、燃气、炭火等取暖设备频次增高

如果空间密闭通风不畅

很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案例警示







案例一






2024年11月5日,湖南隆回一民宿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致2死1伤。据报道,这家人是因为参加歌唱选秀比赛而入住这家民宿,由于天气寒冷,民宿没有空调因此选择用木炭取暖,却没想到酿成悲剧。








案例二






2023年11月25日,浙江杭州市钱塘区下沙街道,一房屋内有4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致2死2伤。中毒者系一家四口,平时在楼下经营外卖商铺,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是烧木炭取暖引发

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

素有“无形杀手”之称





哪些场所容易发生

一氧化碳中毒


根据近五年全国监测数据统计,一氧化碳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燃气、煤气热水器使用、安装不当或质量不合格,煤气灶或煤气管道发生气体泄漏等。


另外,集体食堂、餐馆、宾馆等饮食住宿服务单位取暖炉具、燃气、煤气设备及通风装置使用、安装或维护不当;狭小密闭车库或地下室内使用小型油、汽发电机、汽车尾气排放、长期处于密闭的空调车内等也是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因素。






一氧化碳中毒有以下表现



一氧化碳吸入体内,会与氧气争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使氧气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轻者出现头晕、头痛、眼花、心悸、胸闷等表现。


如果吸入时间长,会出现皮肤如樱桃色的潮红、冰凉,烦躁不安、精神极度兴奋或者错乱,呼吸困难,无力,肌肉痉挛或者抽搐。


严重时患者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认识误区

误区一:只有烧煤才会引起中毒

实际上,凡属含碳的燃料,在缺氧而不能充分燃烧时,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无论是烧汽油、煤油、普通木炭、还是“环保炭”!


误区二:没有煤烟、臭味不会中毒

一氧化碳本身是无色无味的,很难让人察觉,如果此时门窗紧闭形成密闭空间,人在里面极易一氧化碳中毒。在家烧木炭取暖时,睡前应将其熄灭并移至室外。


误区三:门窗上有缝隙不会中毒

空气比重为1,一氧化碳比重为0.967,如果门窗缝隙处于低处,一氧化碳也不容易排出。 


误区四:装了烟筒或风斗不会中毒

若遇大风倒烟、烟筒被堵塞等情况,一氧化碳排不出或排量少,也会发生中毒。而许多家庭使用旧风斗,或风斗过小、安装高度不够等,一氧化碳排出不畅,也能引起中毒。


误区五:炉边放盆清水可预防中毒

科学证实,一氧化碳极难溶于水,并不能起到预防效果。


误区六:醋和酸菜汤能救中毒病人

对于一氧化碳中毒尤其是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硬往嘴里灌醋或酸菜汤,容易呛入肺内,阻断肺泡气体交换,致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措施

1.迅速将中毒患者脱离中毒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解松衣扣、腰带,保持呼吸畅通;


2.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及时送往医院,对意识不清的患者保持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发窒息。


3.在等待急救人员的间隙,对中毒者做进一步观察和紧急处理;如发现心跳呼吸停止,进行心肺复苏


这份一氧化碳中毒

预防指南请查收

本文地址:http://zleialh.xhstdz.com/xwnews/200.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zleial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生活信息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生活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